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扎根蜀地文化沃土,深挖属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耦合建筑文化,创新构建“文化+”的特色“三全育人”生态,将地方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兼具“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鲁班蜀匠”。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基因、创新文化育人路径,学校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更让千年蜀地文脉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文化融入,构筑全方位育人氛围
学校地处川西明珠——德阳。德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有“一门三孝”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以黄继光为代表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红色文化,更有“三线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有“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金牛古道、绵竹木板年画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滋养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精神沃土。
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地方特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的鲁班文化长廊、鲁班文化展厅、鲁班文化墙,不仅展示了建筑行业的历史传承与工匠精神,更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文化课堂,也是学校打造“抬头即思政”的文化载体。这些文化阵地以地方建筑文化为基石,讲述着鲁班故事,传播着精益求精的匠心,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全方位育人。
在学生公寓,学校利用开展鲁班文化节主题活动,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模范寝室、标兵寝室评选,通过寝室装饰装潢比赛,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以及美育体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开拓创新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接受文化的滋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无缝对接。
课堂联动,推动全过程育人落地
学校将地方文化深度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巧妙实施课程思政,运用地方建筑文化案例,使枯燥的专业知识与生动的文化故事相融合,达到教书与育人同向同行的目的。比如在《建筑构造》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中,引入川西特色民居——甲居藏寨的建造技艺、文化韵味、美学特征与工匠精神,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能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上课程思政,课下生活思政。地方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第二课堂“行走的思政课”的鲜活教材。从文化调研到主题演讲,从社团活动到志愿服务,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在校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赴汉旺地震遗址公园开展实践研学,到绵竹年画村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木板年画制作技艺,去“三线精神”博物馆当讲解员等等,学生深入体会地方文化魅力,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特别是借助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学校成立“川西传统民居特色建筑文化研学团队”,深度调研并系统梳理川西传统民居、藏羌碉楼等特色建筑的营造技艺、工匠精神、文化韵味,这种“文化+建筑”的第二课堂,自觉把工匠精神、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融进头脑、融入心灵,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参加研学的胡同学说:“在桃坪羌寨,我们脚步丈量的是传统建筑的艺术宽度,手指触摸的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温度,目光所及皆是特色民居文化密码的自信高度!”在校内,一年一度的鲁班文化节上,BIM协会开展的“飞夺泸定桥”三维建模、制图协会发起的三星堆青铜元素设计、测绘协会组织的“测文化地标,绘文旅地图”等等比赛更是引发热潮,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企业导师在专业实践第三课堂中,将地方文化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传授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或在园林施工实践中,引入“蜀派园林”造景理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之道,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育人。
全员参与,凝聚育人强大合力
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地方文化育人的良好局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三级工作机制,要求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并重、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耦合,从顶层设计上为地方文化融入“三全育人” 提供保障;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与实践指导,成为文化育人的主力军,达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愿景;行政后勤人员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环境建设等,为文化育人创造条件;企业导师和校友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分享行业经验和地方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形成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学校土木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骆忠伟表示:“地方文化是职业教育最深厚的根基。我们将继续探索文化育人的新路径,培养既有精湛技艺又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建设者,为传承中华文脉、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建院力量。”
通过将地方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正以文化为纽带,书写着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在这里,古老的巴蜀文明与现代工匠精神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独具特色的育人画卷,也为全国职业院校开展文化育人提供了鲜活样本。
(作者:余代洪,骆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