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驱动能源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西南石油大学通过构建"三链融合"育人体系,形成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纽带的能源类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从历史传承、生态范式多维度,系统剖析该校在产教深度融合中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能源类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示范样本。
一、产教融合的历史基因与时代使命
1.扎根产业的办学传统
西南石油大学自1958年建校,是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略需求与高等教育布局紧密结合的产物,首任校长马载同时担任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长(现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双重身份,更凸显了建校初期“校企一体、产教共生”的特殊办学模式。校址定于川中石油大会战腹地—南充市,即确立“校在矿中、矿在校中”的办学定位。建校次年即全程参与川中石油大会战,开创了“现场即课堂、师傅即教师”原始产教融合形态,形成了“边建校、边生产、边科研”"办学传统。这种“课堂进矿场”的育人传统,奠定了“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教育初心。
2.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油气能源教育存在的课程滞后、实训薄弱、师资与现场脱节等痛点,学校构建起“企业命题-联合攻关-反哺教学”的闭环体系。与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共建“国家天然气产业学院”“四川省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基地”。以建成“川渝千亿立方天然气基地”为契机,将深地工程油气开发技术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开发《钻井与完井工程》等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五门。通过“百名总工进校园+教师进企挂职”双向流动机制,实现30%专业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油气田现场实践经历。
二、“三链融合”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1 .创新链引领价值链
加快国内天然气发展,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既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又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需求。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2%、42%,油气安全形势严峻。学校聚集服务国家油气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石油创新联合体、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等42个校企共用平台,围绕国家“深、低、海、非、极”油气领域,重点瞄准川渝页岩气、致密气开发过程中的“卡脖子”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在深层超深层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完井、非常规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低渗透致密油气高效开发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近5年承担“页岩气藏体积压裂缝网表征及复杂裂缝动态交互机理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2. 学科链对接产业链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产量均全国第一,已建成较完整的天然气产业链及配套体系。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是国家重大战略,对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盆地建设中国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支撑四川省优势产业、人工智能等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西南油气田公司已成为我国唯一的天然气全产业链公司,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备技术体系,是国内海相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引领者,2024年产天然气450亿方(占全国1/5),有力保障了川渝天然气安全平稳供给。作为全国唯一覆盖天然气全产业链学科群的高校,拥有石油、海洋油气、地质工程等学科授权点100余个。校企共建“油气人工智能”“碳中和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创新“揭榜挂帅”机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榜单(如页岩气水平井高效压裂),学科团队揭榜攻关,形成“科研-教学-产业”闭环,实现学科群与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页岩气等战略产业精准对接。国家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3. 专业链驱动人才链
依托和全国首批“国家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和“四川省(天然气产业)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基地”,校企共同组建学院(基地)理事会,共同完成产教师资选聘、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等工作,首创了“产业学院制”协同育人范式,形成校企“五共五融”模式,即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共创技术、共定标准、共享成果;学科与产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科研与应用融合、师资与工程师融合、国内与国际融合。其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特色课程和教材成效显著,其中《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获首届全国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二等奖,“油气行业高校一流本科人才‘四新驱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了以石油天然气工程为主的现代天然气产业链专业集群,建成了油气智能科学与工程、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等“核心专业+相关专业”的交叉复合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发《CCUS技术与应用》《油气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满足了企业对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校企共建的全尺寸“钻采输用”实训平台,完整复现天然气开发全流程操作环节,建立工程实践、创新思维、职业素养等多维度量化考核体系,达到了学生毕业即上岗、缩短实习期效果。第三方评估显示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企业满意度达95%。学校培养了全国70%的天然气开发技术骨干,被誉为“天然气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育人成效与示范价值
1.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跃升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在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互联网+等各类全国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强力支撑我校2023年学科竞赛排名跃居全国第16位。培养出来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全国青马工程学院”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学校连续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才已成毕业生择业理想,油气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立足油气能源行业,75%以上的毕业生扎根西部。涌现出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以“三油一网”高管等为代表的企业高管、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等为代表的企业创新领军人才。
2.教师育人水平全面增强
教学相长,教师育人积极性和水平明显提升,涌现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和团队。造就了一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国家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师教学改革成果取得突出成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7项;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团队”攻克南海可燃冰试采技术,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反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教材建设。
西南石油大学通过构建"创新链-学科链-专业链"三链融合体系,破解了能源教育脱离产业需求的根本矛盾,探索出从技术跟跑到规则领跑的跃迁路径。其经验表明:能源类高校需立足产业变革前沿,通过制度创新打破校企边界,将生产现场转化为育人场景,使技术创新反哺教学改革,最终实现教育供给与能源战略的深度契合。
作者:曾明友 张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