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追光者——邵阳市第三中学音乐教师魏骊羱

发布时间:2025-04-16 17:05: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2013年盛夏,大学毕业在即当同窗大多选择奔赴繁华都市时,魏骊羱毅然决然地带着对音乐教育的赤诚之心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邵阳市郊一所乡村学校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代课教师。这里虽没有想象中破败的青苔校舍,但偏远的地理位置仍让年轻教师面临挑战:师资匮乏的教学环境,亟待唤醒的艺术启蒙,都化作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初登讲台的日子里,她以“全能教师”之姿践行教育初心。白天深耕主科教学,夜晚研读新课标理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教学语言;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总能在办公室看见她伏案钻研的身影——教材旁密密麻麻的批注,教案本上反复推敲的课堂设计,见证着青年教师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的探索轨迹。

这一年来的代课经验为将来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通过公开招聘考试,魏骊羱顺利考入邵阳市第三中学,成为一名正式的音乐教师。与之前的代课学校相比,这所涵盖初高中学段的完全中学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生态现状:城区学生大多是见多识广的但却也更易受应试压力裹挟,而家长对教育服务的期待更为多元化,音乐教育需要在升学竞争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新挑战,魏骊羱老师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将“差异化教学”理念融入实践:在初中部构建“音乐+心理”课程体系,在缓解孩子们的升学压力之时也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感悟。

面对城乡教育差异带来的新课题,她以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桎梏。在城区课堂,她将课本音乐与孩子们现下所喜欢的流行音乐相互融合,让经典旋律焕发时代生机;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让枯燥的音乐理论化作互动游戏,在她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使课堂成为启迪心灵的磁场。当孩子们传来主动跟唱的和声,她深知教育创新的种子正在破土发芽。

跨学部指导艺术竞赛的经历,则更加让她深刻领悟到“因材施教”的真谛。建制班合唱比赛中初中部的孩子多半仍处于变声期的尴尬时间段很多孩子都没办法把音唱准确,于是她带领变声期的孩子们探索“声部雕塑”训练法,用气息控制游戏解决音准难题;而高中部唱歌比赛时,她则更多的是学会放手,鼓励这些大孩子们自己做主,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每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天分,为学生们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种分层教学策略成效斐然,更可贵的是,许多曾经的“音乐绝缘体”,开始主动在课后请教乐理知识。当这些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舞台时,当嘹亮的歌声冲破偏见藩篱,此时音乐教育的深层价值已然彰显。

在初高中贯通培养的探索中,她构建起“三位一体”美育模式:以必修课程夯实艺术基础,借竞赛平台激发创新潜能。这种育人格局的改变,让音乐教室不再只是技能传授的场所,而成为人格塑造的熔炉。

参加市里举办的教学比武的历练,更让她参透“以美育人”的真谛。在《泥土的歌》这一节公开课上,她以民族文化解码为径,引导学生聆听音符间的民族情怀;用旋律线条勾勒传统美德,让青少年在审美体验中完成精神成长。当课后学生递来“听懂音乐心跳”的纸条时,她确信艺术教育的力量正在重塑灵魂维度。

回望来时路,十余载春秋,那些学校排练室的灯火、舞台上的追光,早已熔铸成照亮教育长河的星火。她始终相信,教师本就是执炬前行之人,在照亮学生梦想的同时,亦被这份光明温暖地照耀着。这就是讲台上的追光者,以艺术为舟,载少年穿越成长的星河,这些浸润着艺术滋养的教育实践,终将化作学生生命里的恒久光芒。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