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客出行平安有序背后,有一群“夜行人”默默坚守在铁路线的“幕后战场”,迎着夜幕维护线路设备,用汗水与专业技能为旅客们保驾护航。
4月14日23时40分,广珠线28公里加50米处,广铁集团肇庆工务段官窑线路车间官窑维修工区工长、党员殷晓聪带领18名职工正忙得热火朝天,他们要在180分钟的“天窗”时间内完成线路起道捣固和更换轨底大胶任务。
广珠铁路于2012年12月29日开通,2013年6月纳入全国铁路网运营,成为连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并辐射西南内陆的一条重要铁路货运通道,客货运输保持高位运行,民生物资需求旺盛,在拉动沿线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业人员正在进行线路设备维护作业。 谭兴达 摄
“今晚的作业任务重、时间紧,晚上作业视线不好,大家一定要注意好安全,这是保证好生产作业质量的前提。”23时05分,在广珠线28公里工作门外,官窑维修工区职工整齐列队,殷晓聪再次进行作业前的安全提示。
殷晓聪介绍说:“平时我们线路起道捣固和更换轨底大胶作业,要100%按作业标准的要求去做,大意不得,尤其现在临近五一假期,更要按标准去完成,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钢轨应力变化加剧容易引起设备变化,为确保线路设备安全,殷晓聪带领职工每天对管内87公里线路、35组道岔设备加大整修力度,为列车运行安全保驾护航。
23时21分,“天窗”命令下达,殷晓聪带领18名职工拿着工具,迅速进入作业地点。按照作业分工,大家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检查测量,殷晓聪手执电子道尺,逐段测量线路轨距、水平,并在轨枕上写下每个测量数据。紧随其后的职工按照他的要求,很快扒好镐窝放好起道器,殷晓聪俯身在基准轨上,仔细查看钢轨头部下颚水平延长线高低情况。
工长殷晓聪正在进行线路几何尺寸检查。 谭兴达 摄
“再起1mm!”双手趴在轨面,脸面快要贴近轨面的殷晓聪,眼睛目视着轨道,额头的汗珠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用手一抺,用手势指挥着起道机手起道抬平轨道,让捣固机一路作业。80多米长起道捣固工作量,他们要一根一根地捣过去,道碴在捣固棒的有力夹击下挤进了枕底,坚实了轨下基础。操作重达20多公斤的捣固棒,不一会儿他们已经汗流浃背,但职工们丝毫没有懈怠。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捣固作业里程逐渐增加。起道、捣固、回填镐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
殷晓聪反复挪动道尺,力求测量数据精准无误,弯腰、测量、弯腰、测量......线路回检高低以10米弦线进行测量,高度细致的工作让汗水很快打湿了他的后背。
“我们要注意安全,抓紧时间,作业人员之间保持好安全距离,回填一定要仔细……”殷晓聪一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一边检查线路平顺度,发现质量不达标要求立即整改,保证线路捣固质量一次达标。
作业人员正在进行线路设备维护作业。 谭兴达 摄
15日凌晨1时40分,殷晓聪开始进行更换轨底大胶作业,大家紧随其后。为做好每一项作业程序,殷晓聪严格要求,他弯着腰一边复核线路几何尺寸一边移步,一边拿着石笔在枕木上熟练地写下“0、0、+1、+1、0……”几组数字,直到检查达标后才放心。此时,距离天窗结束还有20分钟,虽是春季,但殷晓聪和工友们个个汗流浃背,随之又投入到作业回检的工作中去。
2时21分,人员、机具材料清点出网,天窗作业任务顺利完成,线路准点开通。
10分钟后,一趟旅客列车随后顺利驶过,大家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作业人员在一束束头灯的照耀下,逐渐消失在夜色中,纷纷踏上归途,倚在工程车的靠背上沉沉睡去,抓紧时间休息调整后,他们还要奋战下一个不眠夜。他们手掌上一块一块的老茧,记录着他们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所付出的辛勤和努力。
作者:谭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