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红五一供水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建设工人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交织回荡,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供水厂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今年建成并投用。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永春县城区的备用水源,为桃城、五里街、石鼓、东关、吾峰等5个乡镇约23.5万人提供稳定可靠的用水保障。
红五一供水工程的高效建设,是永春县全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持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的生动缩影。去年来,永春县聚焦供水水源、供水设施、供水水质三个关键环节,蓄水、供水、管水齐发力,构建起从城市到乡村、“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支撑。截至目前,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48%,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60.14%,供水保障率95%以上,受益人口超过56万人。
提前布局“蓄好水”,持续提升“保障率”
聚集县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应急备用水源不足问题,永春县统筹考虑当前与长远,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扩容蓄水、水系连通,不断夯实“大水缸”。
首先全域“建水网”。站位县域发展需求及十五五规划,永春谋划“六纵四横、北水南调、东西共济”的县级水网格局,策划4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6个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对全县水资源统筹优化配置,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其次镇村“扩水源”。创新提出“一镇一库一村一塘”行动方案,宜库则库、宜塘则塘,谋划水库66座、山围塘254座,力争用5年时间,逐步构建“每个乡镇有一座以上中小型水库,有条件的每个村(社区)有一座以上山塘”的多水源供给格局,解决应急备用水源不足问题。第三连通“提水量”。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新建引水渠道、拦水坝、蓄水坝等,全面打通干流沟渠,疏通乡村水系;策划城区水系联排联调项目,连通城区及周边水系,加快水体流动转换,提高城区水体总量及水资源调蓄能力。去年来,永春县已先行开工建设5座水库、5个山塘,累计增加库容606.64万立方米,可为8个乡镇8.78万人及7000多亩农田提供供水及灌溉水源。
建管结合“供好水”,持续提升“到户率”
解决了“大水缸”的问题,永春县紧盯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把供水管网连通到城市、乡村,将供水设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永春创新“政企合作、资金共筹、企业运营、政府监管”运作模式,以县自来水公司为平台,与市自来水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组建合资公司,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8亿元,对全县供水管网统一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供水管网覆盖率,实现城乡一体“联网”。针对供水管网短期难以延伸覆盖的偏远山区,永春采取“先急后缓、分步实施”模式,有序推进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补齐管网覆盖短板,确保应建尽建、有效覆盖,做到因地制宜“补网”。由县自来水有限公司负责,建立“建所到乡、运维到村、服务到户”的三级管理机制,提供日常管护、应急维修、应急供水等服务,实现农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管护全覆盖,实现县域统管“强链”。截至目前,永春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9.8亿元,铺设管网658公里,新建16处农村供水工程和10个规模化水厂,供水范围覆盖22个乡镇,涉及122个村庄。
多措并举“管好水”,持续提升“达标率”
建好管网的同时,永春县还积极创新机制、技术、模式,强化供水全过程管控,提高供水品质效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水、优质水。
依托河湖长制工作体系,永春开展县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对各流域重点监控断面及乡镇交接断面水质开展常态检测,闭环推动水质问题发现处理,从严从细管好“水源水”,实现县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Ⅲ类水质达标率“双100%”。与此同时,永春加大供水厂制水工艺升级改进力度,引入超滤膜设备,有效过滤水体杂质,提升出水品质;开展管网改造专项行动,对县城区老旧供水管网、入户水表实施集中更新改造,有效降低漏损率,保障供水稳定,进一步管好“出厂水”。此外,引入科技手段,投入0.74亿元,在新建及改造的水厂、供水管网配备水质、流量、压力监测等系统,实现供水全过程全要素实时监测、智能管理,并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制度,委托专业第三方对农村供水工程开展定期检测,及时更新更换消毒设备,管好“末梢水”。截至目前,累计升级改进水厂20多处,户表改造20000多户,更新更换设备105处,惠及12.63万人。
“吃水用水关乎民生大计。接下来,我们将在持续推进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加快补齐单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护短板,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切实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让群众都能喝上稳定水、放心水。”永春县水利局局长郑东生说道。
(郑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