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税收普法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近日,两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走进非遗开展税收普法的宣传活动分别在绵竹年画村、中江挂面村举行。
学年画,拓印着色,税宣润心
绵竹年画村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有着“德孝故里、年画之乡”的美誉。活动当天,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们一走进年画村,就被民居墙上色彩鲜艳、寓意丰富的主题年画及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在绵竹年画文创商店,税务工作人员巧妙地将税收知识与绵竹年画文化产业相结合,从原材料购买、文创产品销售、画师工资支付、画坊经营等方面,向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们直观讲解税收对助力非遗发展的积极作用。
为了让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们加深对税收的理解,在税务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进商户,向商户发放税收宣传资料,宣传非遗产业里的税收知识,现场体验发票开具过程。
带着税收知识进工坊,在绵竹轩辕年画作坊里,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陈学彪从起稿、勾线、印墨到上色,向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们展示绵竹年画的制作工艺,同时讲述着绵竹年画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既学习了非遗文化,又了解到与非遗有关的税收知识,还有大学生创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收获很大!”来自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健康产业学院药学专业的刁芊如在参加活动后表示。
“这种活动形式很好,大学生的参与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非遗文化,拓宽绵竹年画传承的受众。同时开展税收普法,也有助于促进和规范绵竹年画产业发展。”陈学彪说道。
扯挂面,面缕牵长,税法入心
“先和面,再开条,再搓大条……一共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在距离中国绵竹年画村70公里外的中江挂面村,“中江县手工空心挂面非遗技能大师”陈立亮站在中江挂面的“银丝瀑布”前,向来自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的青年志愿者讲解中江挂面的制作工序。
中江挂面村,原名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因中江挂面而得名,这里的挂面制作工艺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开始非遗体验活动前,税务工作人员围绕中江挂面生产的原材料、制作、销售等全过程,向青年志愿者们介绍所涉及的税种和税收优惠政策,重点讲解了税收的用途,加深青年志愿者们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解与认识。
青年志愿者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纷纷挽起衣袖,亲身感受麦粒沉淀的厚重和“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通过制作手工挂面,体会传承千年“细如银丝而不融”的技艺魅力。
“通过这场生动的课堂,让我对税收有了新认识,我要争当税收宣传员,让更多的人了解税法,遵守税法,做一名光荣的纳税人。”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同学唐欣蕾说道。
国家税务总局德阳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在绵竹年画村和中江挂面村开展的“税动青春 探寻非遗”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学习到税收知识,增强税收法治观念。下一步,德阳税务部门在开展税收普法活动的过程中,将继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同时也让税收知识深入人心。(刘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