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拨镇新拨村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总结做法经验,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通过规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改革,显著提升了集体经济收入和管理水平,农村集体经济从“被动输血”转向“自我造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盘活闲置资产,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通过租赁、合作开发等方式,将新拨街8间闲置房屋进行出租,每年收入4.8万元。通过调研走访朝阳湾镇、四合永镇等乡镇西红柿产业发展情况,利用村集体80亩耕地,积极引进金鹏合作社发展西红柿产业,目前建设60余个大棚,为村级特色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村里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正常每亩800元,通过市场化招投标等方式,每亩土地租金提高至1300元,每亩租金高于平均水平300-500元,减少人情承包,暗箱操作,每年村里可获得土地租金10万余元。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通过召开两委、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制定《新拨村集体经济分配方案》,年底将部分村集体收入进行分红,每年村民分红1000元。西红柿产业项目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管理规范化,防止资产流失。严格落实村级事务小微清单和《新拨镇招投标管理办法》,村级花费超过5000元以上,严格执行4133工作机制,超过3万元以上的村集体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同时合同的草拟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坚决防止合同造假,资金挪用、流失、侵占集体资产现象的发生。
夯实发展基础,绘好“三资”管理明细图。全面清产核资,组织开展“三资”大清查,逐项登记资金流向、资产现状(如底商、设备)、资源分布(如山林、土地)建立“一资一档”动态台账。细化资金收支明细,包括集体收入的承包费、分红、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的来源与用途,建立村级“三资”数据库,实时更新资产变动,如新增、报废,资源流转如承包、抵押信息,确保数据鲜活。明晰责任主体。将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年终村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村两委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资产资源发包、大额资金支出等关键环节,需要经“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多方签字确认,对瞒报漏报、违规处置导致资产流失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加强干部的培训教育。通过“理论+实操”“线上”+“线下”“培训”+“考核”等方式,加强村“两委”成员、村会计、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的学习,确保干部熟悉“三资”管理的政策、财务制度和操作流程,全面提升“三资”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廉洁意识,规范集体经济发展。
狠抓源头管控,强化过程监管。对村级重大事项落实“4133”工作机制,村级3万元以上严格执行招投标,坚决防止少数村干部虚报冒领、截留集体资金,或者优亲厚友。强化公开公示,通过村级公示栏、木兰先锋党建等平台,对各项惠农补贴、兜底保障、社会救助、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等群众关注度较高事项定期公开公示,对公开不全面、不规范等问题现场反馈、限期整改,持续强化监督,推动财务公开细致透明。加强过程监管。在入口关方面,规范新增资产登记,对新购资产、新增资源须在7个工作日内登记入账,附发票、合同等凭证。资金支出执行“非现金结算”,村级账户转账留痕,杜绝“白条抵库”。在出口关方面,严控资产处置,资产报废、资源征占需第三方评估,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并公示,防止“暗箱变卖”。
注重质效,“量质齐飞”推动能级跃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增效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是锤炼干部作风、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建立责任倒查工作机制。村“两委”干部在任期内负责的村级重大事项,如集体、山地、林地、土地等三资的发包、分配等事项实施倒查监管机制,如发现当事人暗箱操作、私自侵占等造成集体资产浪费,危害群众利益情况,要严肃追责问责,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乡村治理环境。强化监督问效监督检查。镇农经负责人适时对集体资金收支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挪用、截留、私分,是否定期向村民公示收支明细,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核查,针对上级扶贫资金、专项资金、征地补偿款等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专项审计,建立问题清单,及时整改,动态清零。(王永平、魏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