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炼成记 | 探寻嵩明小街镇积德村的“治理密码”
近年来,云南省嵩明县积德村始终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红利,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治理“细胞”工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荣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绘就了一幅“党群同心、治理同频、发展同向”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红色根系”发力,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积德村以党建为“根”,深植基层治理沃土,构建起“组织有力、党员有为、群众有感”的治理格局。通过强化组织根系,建立“村‘两委’包组+党员联户”双轨机制,全村237名党员包联1557户群众,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实现政策宣传到户、矛盾化解到人、服务覆盖到点,成功打造为昆明市星级示范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同时,细化网格脉动,将全村划分为8个村小组网格,45个基础网格,配备45名网格员,由党员担任网格长,整合乡贤能人、群众代表、志愿者等力量,通过“网格收集—分级办理—闭环反馈”机制,高效解决村庄规划协商、环境整治等事项12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最后,优化先锋培育,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耕地保护、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创新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双培双促”工程,把党员培育成志愿者,把志愿者培养成党员,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身份、当先锋,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宣讲、河道清理、文化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从“组织建在网格上”到“服务沉到家门里”,红色基因成为积德村治理破题的“核心密码”。
“三治融合”引领,破解乡村善治方程
积德村突破传统治理模式,以自治聚民智、法治筑底线、德治润民心,书写基层治理“三治融合”新答卷。通过建立村协商议事室,搭建“协商面对面”平台,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各种问题,大事小事都商量着办,把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持续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源动力”。近年来,通过协商建成了民族团结示范广场、湿地公园、标准化卫生公厕等项目。坚持以法治为纲,深入实施“八五”普法,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全民反诈、法治讲座等法律宣传活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不断增强。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上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小程序,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社区事务阳光透明。与此同时,积德村聚焦“文化浸润+榜样引领”,用德治润心,打造成风化俗“舒适圈”。充分发挥文化熏陶人、鼓舞人、提高人的作用,建立村史馆,吸纳非遗传承人、村文艺骨干等20余人参与,组建回族舞龙队1支。坚持开展“最美家庭”等评选等活动,近年来共选树“星级文明户”116户、“五好家庭”25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通过“三治融合”协同发力,积德村实现了从“事难办”到“事好办”、从“要我治”到“我要治”的治理升级。
“民族团结”赋能,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积德村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以“产业兴村+民生共享”双轮驱动,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针对部分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的难题,创新推出“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组合拳。开设糕点制作、电商运营等定制化课程,覆盖群众400余人次,超60%学员实现本地就业或自主创业。依托回族饮食文化优势,培育“积德手工糕点”“民族风味小吃”等庭院经济示范户18家,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4个,培育农村电商主体4户。通过“培训强技能、产业稳增收”的闭环赋能,群众内生致富动力显著增强,真正实现“脑袋”“口袋”双充实。同时,积德村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服务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采取村委会补助一点,村小组投资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三个一点”形成强大合力,相继建成了民族团结路、连心路,彻底打通了进家入户的最后一米。在区域协作上,积德村探索党建结对、发展结对、文化结对、团结结对、善治结对机制,联动其他村(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区域党建联动活动、“助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人居环境提升”主题党日活动。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建成湿地公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展厅、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民族饮食创意街区、民族健身运动馆、民族文化长廊,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从“经济增收”到“精神富有”,积德村用实干作答,让民族团结进步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积德村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里,写在群众参与的“自治账本”上,融在团结进步的“发展血脉”中。当“关键小事”成为“民生大事”,当“治理效能”转化为“幸福指数”,这个村庄正为全国乡村振兴交出一份可复制、能推广的“积德答卷”。(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