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萧易受邀出席“八桂书香周·2025”系列活动,以新书《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为线索,通过珍贵影像、手稿与田野考察故事,带领南宁的市民读者穿越时空,重温1939年至1940年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的传奇历程,并探讨古建筑保护与文明传承的当代意义,该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主办。
4月19日下午,“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的1939—1940”首场活动在漓江书院金狮巷店拉开帷幕。活动伊始,萧易以一张泛黄的1939年川康考察路线图切入主题。图中标注的30余县、730余处古建遗址,勾勒出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成员173天的跋涉轨迹。“这是中国近代首次对川康地区古建筑的系统普查,也是学社最后一次大规模田野考察。他们的足迹,填补了建筑史的空白,更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先河。”萧易说道。
萧易通过对比营造学社当年拍摄的黑白照片与近年实地回访的影像,直观呈现了川康古建筑的沧桑变迁。广元千佛崖的唐代龛窟、雅安高颐阙的汉代石刻、乐山白崖崖墓的凿痕……一幅幅影像中,有的古迹历经修缮焕发新生,有的却已湮没于战火或城建。“80年前,学社记录的汉阙有24座,如今仅存半数;他们考察的730处遗址,半数以上已消失。”萧易的讲述令在场观众唏嘘不已。
萧易从乐山白崖崖墓的考察细节切入,还原学社成员如何从残垣断壁中寻找线索。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崖墓的祭堂结构、石棺形制为研究汉代木构建筑提供了实物佐证。“他们用汉阙的斗拱比例反推汉代宫室形制,从石窟浮雕中考证早期建筑装饰的演变——这些方法至今仍是建筑史学界的基石。”萧易强调。
活动现场,萧易首次公开部分未面世的学社考察照片。配合萧易的讲解,这些影像成为解码古建筑技艺的“钥匙”。例如,鹫峰寺大雄殿的迁建史,折射出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复杂博弈:1983年因县医院扩建首度拆迁,2008年因住宅开发二次拆除,直至2020年方于白塔公园原址重建。“古建筑的命运,往往与人的选择息息相关。”萧易叹道。
萧易用“战火”与“推土机”概括川康调查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日军空袭频繁,考察途中多次被迫避入防空洞;另一方面,古建筑因修路、城建不断被毁。他特别提到梁思成在广元的经历——尽管千佛崖因上书得救,但学社呼吁保护的许多古迹仍未能幸免。“他们的坚持,不仅是为学术,更是为民族留存文明的火种。”
4月20日中午,“逆时代的173天——川康古建筑调查中的梁思成与营造学社”主题分享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萧易结合川康古建筑调查的相关史料与实地考察见闻,为读者深度解读这场“逆时代而行”的学术壮举。
活动现场,萧易特别分享了书中收录的梁思成手稿与往来信函,呈现了在抗战烽火中的学社成员是如何坚持学术理想的。1939年8月,天津水灾导致学社保存在银行的测绘底片惨遭损毁,梁思成在信中痛心疾首:“十载辛苦,付之东流。”然而,仅一个月后,他仍与刘敦桢等人踏上川康考察之路。“他们试图从汉阙、崖墓中寻找唐代以前的建筑脉络,用‘佐证法’破解木构建筑失传的谜题。”萧易解释道。
随后,萧易又以广元千佛崖的保护为例,再现了梁思成的文化担当。1939年12月,学社考察千佛崖时,得知川陕公路扩建计划将炸毁崖壁龛窟。梁思成连夜上书交通部,痛陈:“……祖先产业为子孙一旦丧尽,实时代、民族之奇耻大辱。”最终,交通部下达训令,千佛崖800余龛窟得以幸存。“这是中国首部公路古迹保护法规,梁先生的奔走让无数文化遗产免于消亡。”萧易总结道。
今年“八桂书香周”期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南宁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书香八桂 桂在阅读”系列活动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漫长的调查》新书分享会作为“八桂书香周”系列活动之一,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25山水阅读节”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单元。接下来,出版社还将持续组织文化名家参与、形式丰富的阅读活动,激发公众的阅读热情,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持续优化全民阅读生态,以实际行动助力书香社会建设。(朱虹、陈芳、张尧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