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廿余载 点亮心灯耀未来 ——陈平校长教育专著《跋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2025-04-23 21:40: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近日,一部凝结乡村教育智慧与情怀的著作《跋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由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重庆市忠县东溪小学校长陈平历时五年撰写完成,以真挚笔触记录了一位乡村教育工作者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的实践与思考。教育部国培专家张克运、重庆市名校长秦波联合作序推荐,称其为“新时代乡村教育的行动指南”和“献给中国乡村教育的一曲深情赞歌”。

廿年坚守:从青葱中师生到乡村教育领航者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乡村教育更需要一盏不灭的灯。”——陈平

1996年,19岁的陈平从忠县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让每个乡村孩子眼里有光”的理想,踏上忠县洋渡镇同合小学的三尺讲台。29年间,他辗转同合小学、曹家小学、蒲家小学、磨子小学、望水小学、兴峰小学、东溪小学等7所乡村学校。他27岁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校长至今已达21年,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第二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成为忠县教育系统首位拥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校长。

在忠县、石柱和丰都三县交界的蒲家小学,他带领数十名留守儿童走进重庆主城,感受重庆直辖20年的新面貌,激发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勇气;在望水小学,他在全县率先开展特色课程辅助活动,创立“小小非遗传承人”课程,将篾艺、十字绣引入课堂;在兴峰小学,他创办京剧特色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小学毕业生考上北戏;在长江畔的东溪小学,他挖掘本土资源,创新创办“忠爱大讲堂”,创评重庆市德育品牌,让忠爱精神成为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追求、文化认同和行为自觉……这些真实故事如今被收录于书中,勾勒出一幅当代乡村教育者的“精神图谱”。

激情教育: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忠县方案”

“没有激情的教育是枯萎的,乡村教育更需要火种。”**——摘自本书第二部分第四章

面对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流动性大、教师职业倦怠、学生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陈平于2007年创造性提出“激情教育”理念。这一理论体系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为根基,融合双因数激励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积极心理学与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实践路径:

课程创新:开发《十字绣》《篾艺》《走进京剧》《象棋入门》等校本课程,让农耕文化、戏曲文化、非遗技艺成为育人载体;

学生赋能:“生生班干部”“校长小助理”“人人有奖状”,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做学习、活动的主体,全纳平等,为学生激发成长的梦想与自信。

教师赋能:首创“乡村教师生涯规划”,对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规划。定期开展“激情工会活动”,扬长避短挖掘教师工作潜能,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持续点燃教师激情,让教师追寻事业的激情与快乐。

家校共育:创办《土家梦》《望水》《南天门》《翠屏山》等校报,搭建起连接学校、家庭与社区的“精神桥梁”。

书中收录的案例显示,实施“激情教育”的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优秀率提升幅度大,教师职业幸福感指数持续增长,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比例逐年提升。这套方法论被重庆市教委、忠县教委作为“乡村教育创新样本”推广,陈平多次在市、县作经验交流。

专家评价:新时代乡村教育的理论丰碑

“这本书让陶行知精神在21世纪焕发新生。”——张克运(教育部国培专家)

张克运在序言中指出,陈平的实践与百年前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探索形成历史呼应:陶行知脱下西装办晓庄师范,陈平扎根深山创激情教育;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陈平践行“田野即课堂,生活即教材”。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为破解当前乡村教育“空心化”“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他让乡村教育从‘生存选择’升华为‘生命自觉’。”——秦波(重庆市名校长)

秦波在序言中回忆,二十年前与陈平在打印店熬夜编校报的场景历历在目。他认为本书最大价值在于揭示了乡村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逃离乡村的‘成功者’,而是孕育热爱乡土、心向阳光的建设者。”书中“让农村美术教育更贴近生活”“向车辆敬礼”“走进京剧”“忠爱大讲堂”“象棋入门”等教育教学案例,生动诠释了如何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作者心声:让每所乡村学校都成为精神灯塔

面对赞誉,陈平在采访中始终保持教育者的谦逊:“这本书不是我个人的成果,它属于所有坚守乡村的教育同仁。我们可能没有豪华的实验室,但拥有整片星空下的田野;我们或许给不了学生优渥的物质条件,但能赋予他们挺直脊梁的精神力量。”

谈及未来,他正着手筹建“乡村教育家成长联盟”,计划将版税收入全部用于资助乡村教师研修:“期待更多教育者加入这场‘乡村心灯点亮行动’,让每所乡村小学都成为照亮孩子人生的灯塔!”

结语

《跋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的出版,不仅是一位乡村校长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中国乡村教育的启示录。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今天,陈平用近30年的坚守证明:教育不是逃离贫困的梯子,而是滋养生命的土壤;乡村教育者的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走出大山的孩子,而在于让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座值得守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正是本书给予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答案。 (重庆渝视聚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唐小萍)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