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渡飞舟,逐浪竞风流。4月19日,2025年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首站在巴州激情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360名运动员在这里乘风竞逐、百舸争流,上演速度与激情。
近年来,巴州区聚焦“体育+”,通过多场景布局、多业态融合、沉浸式消费等举措,发展赛事经济,丰富消费场景,以赛事流量与多业态融合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让景区经济“活”起来、赛事经济“燃”起来、商圈经济“热”起来,把运动“能量”、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人气“留量”。
为一场赛事 奔赴一座城
在春日的暖阳下,巴河的碧波被春风轻轻拂动。赛道上,一个个参赛选手身姿矫健,巴河的波光粼粼,与皮划艇的灵动桨影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速度与激情交织、力与美并存的水上竞速画卷。岸边,观众的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首激昂的助威之歌,现场洋溢着全民体育盛宴的热烈气氛。
“真的太精彩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手机上看到这些赛事,今天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感觉很不一样。”在现场观看比赛的赵女士激动地说道。
这是巴州区第二次举办的大型水上赛事。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皮划艇协会主办,吸引了国内专业运动员及大众选手300余名参与,赛事设置了200米冲刺赛、3.4公里耐力赛、21公里马拉松赛等多元化项目,涉及38个单项114块奖牌。
此项赛事为何选择落地巴中?
中国皮划艇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皮划艇队领队李欣道出了缘由:巴中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有“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中国气候养生之都”的美誉,有“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的厚重文化;有“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奋进精神;有“悠悠巴河、碧波如镜”的赛事环境。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发展理念,巴中都与赛事高度契合,经过前期多次评估和专家研判,最终决定将首站比赛落户巴中。”李欣认为。
本次赛事选址巴河,立足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其优质水域资源和生态景观,将竞技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以“四龛福城”文旅IP为赛事注入文化灵魂,与赛事形成“文化+体育”的沉浸式体验。“就是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能够‘跟着赛事去旅行’,感受不一样的运动魅力和城市风情。”巴州区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赛程才刚结束,就已经想要报名明年的比赛,几场比赛下来,收获了很多关于体育知识,同时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来自山东聊城的选手戴圆圆是一名水上运动爱好者,此次比赛获得大众公开女子组200米第一名,她坦言,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景色,结束之后还要去逛逛巴中,尝尝美食、看看佛龛,在这里放松几天。
在家门口参加高规格全国赛事,也让本地的运动员点赞不已。选手何彦君分享感受:“能在家门口参加全国赛事感觉很激动,这次比赛场地舒适性、弹性都很好。希望以赛代练,通过这次专业性、高强度的比赛提升自己的技能。”
“本次赛事有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42个地市(州)的参赛选手。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巴州,也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人气、促进了消费。”巴州区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本场赛事,让数以千计的运动爱好者与这座小城“撞个满怀”,从而了解巴州、爱上巴州。
赛事经济“起舞” 消费赛道不断拓宽
赛事期间,巴州区同步推出“观四龛福城 赏巴河逐浪 品义巴美食”——“义”起来“巴”东西部协作美食文化交流周系列活动,打造“体育+美食+文旅”融合消费新平台,形成“赛事引流—文旅体验—消费转化”消费链,推动巴州农特产品出川入海。
在现场热闹的氛围下,当地在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区内还设置了农特产品和特色美食展位,四川泡菜、大罗黄花与义乌红糖麻花、东河肉饼、义乌火腿组成的“东西合璧”美食矩阵,吸引了不少游客品尝消费。
“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赛事,把我们产品的名号打出去,感到非常值得。”展销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销售最多的四川泡菜,体育运动赛事与农副产品展销的结合,融合地产品牌与文化,搭建多元消费空间。
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的运动员杜建平说:“赛场外的摊位给参赛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周围非常热闹。比赛之余,不仅可以品尝当地美食,还能尝到义乌的特色,不虚此行。”
以“小划艇”撬动“大市场”,有力吸引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及外地游客来巴观光旅游消费,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点燃了群众体育锻炼的热情,更带动了体育用品销售、场馆运营、赛事培训等多业态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游客人数同比增加26.6%,总消费金额达2.45亿元,全区餐饮消费同比增长8.1%,酒店入住率达75%。实现“划艇牵线、体育搭台、共促消费”的效果。
“体育从来不只是竞技,它是城市与人的对话方式。”巴州区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巴州区将继续利用本地山水资源优势,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进一步将体育赛事的“流量”转化为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以赛营城,以赛促旅,不断释放“体育+文化+旅游”新动能,实现体育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双赢发展。(蒲晓舟 王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