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观察 | 广西资源县:山区农业县如何作好现代农业文章?
桂林市资源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平均海拔逾800米。83%的森林覆盖率如绿色穹顶覆盖全域,17.78万户籍人口散居其间。作为典型的高寒山区农林县,其发展长期受限于耕地稀缺、交通阻隔与人口分散等先天条件。当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凸显,这片山地秘境如何依托山区资源禀赋,在现代农业赛道上破局?
资源县全貌图
困局:“珍珠”散落的高山宝藏
丹霞·八角寨景区
五排河漂流
“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的天然格局,造就了资源县独特的资源图谱:丹霞地貌八角寨景区、五排河漂流险滩、猫儿山原始森林等生态旅游资源星罗棋布,在群山间闪烁着迷人光芒。
白芨中药材产业基地
资源县高山冷水鱼
不仅如此,高海拔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中药材汲取山间灵气,冷水鱼在清冽泉水中生长,高山羊穿梭于密林草甸,古树茶散发着独特茶香。中峰镇的红提、车田苗族乡的西红柿与辣椒等地理标志产品,品质优良。然而,受制于地形崎岖、土地碎片化、人口密度低,加之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昂,资源县拥有这些珍贵的高山宝藏,如同手握一颗颗闪耀的珍珠,始终难以串成项链,形成规模效应,产业发展始终不温不火。事实上,这不仅是资源县亟待求解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约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县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
中峰镇的红提
车田苗族乡的西红柿
破题:政企联动共寻“出山”之道
在资源县委、县政府、粤桂协作工作队的组织和大力支持下,“乡建者小会”携手“资源青年乡创联盟”,面向市场,小步快跑,针对性地举办多场农文旅及青年乡创等“小会”活动。
2025年7月2日-5日,“资源乡创”现代农业研讨会暨资源特色农产品选品会在资源县举办,上海“天母果园”、深圳“家有良物”、浙江金华“皈隐农业”、常州溧阳鹅村、南宁马山南院等来自江浙沪、大湾区、南宁市的众多新农业企业及新农人、优选电商平台、集体经济运营平台共聚资源,共同探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答案,并进行新农业培训和选品助农。
与会者在辣椒种植基地实地考察
与会者在西红柿种植基地实地考察
与会者调研了圳品高山冷水鱼、中峰镇红提基地、车田苗族乡西红柿及辣椒种植基地、河口瑶族乡古树茶及民宿产业等优质农产品基地,惊讶于资源县良好的生态、水土、气候等自然优势,及丰厚的高山农业基础。
在随后连续的研讨会、选品会中,来自市场一线的专家和选品组,与资源县农业及农村电商企业,广大新农人及返乡青年一起,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洽谈。资源县委书记黄钦,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建华,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魏婷婷等,深入参与到相关讨论和推介中,共同探求面向市场化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破局之路。
破局:构建立体农业发展格局
“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
事实上,资源县具备独特的山区立体农业基础,虽然地少人少,依然保质保量完成粮油生产任务,并抢出产业空间,利用资江河谷土地发展出华南最大的红提种植基地——中峰镇红提产业,以及大量高山生态种植养殖,最终架构出“粮食生产+现代农业产业+高山生态种养”为架构的立体农业发展格局。
“云里茶乡”田园综合体茶园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无人机播撒肥料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资源县委、县政府、各农业从业者及返乡创业青年群体,日益统一认识,并树立起“生态立县、农业稳县、产业强县、文旅富县”的发展思路。其中,现代农业及农创又是重中之重。
粤桂协作工作队,也大力扶持资源本土农业企业、合作社及新农人发展,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投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吸引深圳及大湾区农业、餐饮等企业落地,以及持续组织资源生态农产品赴深圳展销,并深入培训新农人、发展农村电商、培育私域流量、建设物流供应链等三产联动。先后培育并扶持了“圳品”高山冷水鱼生产基地、“资源乡创”乡村振兴大讲堂、粤桂协作·资源农产品展示中心、中峰镇乡创孵化中心、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村媒计划”等市场化导向的乡村振兴精品项目。
资源县带着独具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非遗手工艺品及文创产品亮相2025年深圳文博会
资源县在重庆举行车田西红柿地理标识品牌发布会暨(重庆)产销对接会,推广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车田西红柿”
长期市场拓展中,各方清晰认识到,不论高山蔬菜、养殖、中药材,还是西红柿、辣椒等地标产品,亦或高山茶、古树茶等特色产品,普遍存在布局分散、规模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以及成本较高等状况,因而始终难以突破产业化瓶颈。而要简单迎合市场、发展规模产业,又难免破坏原有生态品质根基,最终丢掉自身农业禀赋根基。
天门村赋能合作社的林下种植基地
瑶乡村民正在采摘古树茶
因此,资源县要实现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避免简单规模化、产业化误区,必须深挖本土生态优势,面向大湾区、长三角、南宁等大城市,精准定位客户和市场,走高山生态农业、现代精品农业、中高端品牌农业,继而以农带旅,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启示:山区农业的价值重构
在生态经济浪潮奔涌的时代新局下,以资源县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山区县,要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及新型县域城镇化等目标,也必须摆脱传统城市化、工业化、简单规模产业化等思维限制。唯有深植“两山”理论的沃土,坚守生态品质标准,找准市场定位,补齐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因地制宜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这场发展变革的核心密码,藏于“自信重塑”的基因重组之中。过去,在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的时代,资源县的山区自然禀赋几乎都是“产业”发展弊病,譬如,山高对应路远、生态对应分散、山地高差对应难以机械化、传统作业对应难以标准化等。而要迎合“产业”要求,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基因、基底,势必投入巨大,产出比失衡,而一旦产业化量产,又难免陷入内卷。
在生态经济时代,换一种眼光,找准市场定位,原本的生态瓶颈就将转化为特色优势;调一个方向,原本规模化、产业化倒数的地区,就可成为生态经济的排头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资源县这样尚未遭受农业面源污染的水土、生态,将成为现代农文旅、生态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化优势。这个过程中,产业引导和组织又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资源县委、县政府及粤桂协作工作队,将继续整合县域内部农业基础,外部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地农业产业链资源,及以“乡建者小会”为代表的国内优秀乡建资源,共同做大做强资源生态农业品牌:
第一,打造资源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训资源农业新匠人,扶持精品及品牌化农业企业/合作社项目,夯实资源高山生态农业基础。
第二,补齐物流、冷链、供应链、电商等现代农业短板,保护产品品质输出并提升效率。
第三,以特色的生态、健康食材为龙头,推进康养、自然教育、户外运动、高山民宿等现代文旅发展,并加强以“资源青年乡创联盟”为代表的三产融合内循环互动,以农带文,以农促旅,实现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四,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广泛邀请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乡建发达地区的知名农文旅企业、新农人、乡建者、投资者,共同参与、做强现代化的山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探索生态经济、碳经济转型时代县域经济双循环发展之路。
珍视自身资源禀赋,开放拥抱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县域三产融合、内外区域融合,传统“资源”小县也能化身新质“资源”大县。
(作者:刘子/乡建者小会 魏博/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