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青岛平度何家楼土陶

        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生熟总将时候审,比中丹决要亲传。——清·龚鉽《陶歌》
        何家楼陶的历史,到现在六百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祖先从四川梓潼县带着土陶的手艺迁移到山东青岛平度。村里二百二十七户,能做这个的仅剩下三户。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崂山地功拳

        地功拳,又称地躺拳,是中国典型北派拳法,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的记载。地功拳讲究意在先、神在前、劲从腰出、拳由心发。这门绝艺500余年薪火相传,一代代弟子执着的不单纯是入门时,“健体明德,光大门楣”的誓言,更是对武术人文的一种信仰和情怀。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即墨大欧鸟笼

        在即墨七级镇,有个村子很是个性,七成村民不在田间劳作,而是忙着做鸟笼。这就是孕育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欧村,一个五百多岁的鸟笼村。“张院子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笼子进北京”,这句民间流传的老话儿,说的便是清朝大欧鸟笼进京时的场景。在清朝大欧鸟笼风靡京城,一度作为贡品入宫。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莱西木偶

        1978年年底山东莱西西岱墅镇发现的两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尊由13块木头组成的大木偶,身高达到了193厘米,各关节均可转动,成为了考古发掘史上个头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木偶实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偶”。莱西因此被视为木偶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城阳峄阳文化传说

        生活在城阳东流亭洼里一带的居民,基本都会顺口讲出几个关于胡峄阳的传说。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这些故事陪伴他们长大。虽然有些故事神话色彩过于浓厚,但其主旨却大都是引人向善。近年,胡峄阳的后人们甚至用了四年多的时间,走遍了所有流传着胡峄阳故事的地方,将老人们口述的100多个传说故事,搜集整理了出来,一代寒儒胡峄阳在地杰人灵的城阳,可谓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泊里红席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在胶南市泊里镇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炕上铺红席的习俗。无论娶亲还是过年,泊里红席在当地都是亲朋好友间互相赠送的高档礼品。作为一种纯手工艺制品,泊里红席在全国独一无二,实际上,泊里红席的编织和使用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崂山剪纸

        一把剪刀,几张薄纸,简单勾勒,翻飞裁剪中,一对窗花蝴蝶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剪纸作为一种古老且流传广泛的民间艺术,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诸多剪纸艺术中,崂山剪纸集江南的玲珑剔透与江北的淳朴浑厚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崂山剪纸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作品主要以窗花的形式出现,旧时老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张贴窗花以烘托喜庆气氛。

更多>>
标题图片 

青岛即墨柳腔

        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即墨柳腔,发源于即墨西部大沽河流域,是青岛地区所独有的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清《即墨县志·风俗》中,有“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的记载,当地群众将这种“杂剧”戏为“周姑子”,即“肘鼓子”又称“本肘鼓”。柳腔正是在“本肘鼓”的基础上,融合即墨当地民间小曲演变而成,它与茂腔的关系亲密,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