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问答

2017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内容是什么?

一、地质勘查投入

2017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年来的下滑态势,以2012年为拐点,继续下行。

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98.36亿元,同比减少19.8%。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58.66亿元,占总量的29.6%,同比减少7.2%;地方财政67.46亿元,占总量的34.0%,同比减少17.6%;社会资金72.24亿元,占总量的36.4%,同比减少29.5%。

资金投向:矿产勘查120.61亿元,占总量的60.8%,同比减少29.0%;基础地质调查34.46亿元,占总量的17.4%,

同比减少1.2%;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4.63亿元,占总量的12.4%,同比减少2.1%;地质科技15.47亿元,占总量的7.8%,同比增加9.0%;资料服务与信息化3.19亿元,占总量的1.6%,同比减少0.9%。

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新疆(36.05亿元)、内蒙古(15.43亿元)、云南(11.33亿元)、黑龙江(8.69亿元)、青海(8.49亿元)。

(一)矿产勘查。

投入资金120.61亿元,同比减少29.0%。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19.65亿元,占16.3%,同比减少11.0%;地方财政36.56亿元,占30.3%,同比减少30.9%;社会资金64.40亿元,占53.4%,同比减少32.1%。

资金投向:以金(21.74亿元)、铜(16.23亿元)、煤炭(16.21亿元)、铅锌(13.55亿元)、铀(7.08亿元)为主,占总投入的62.0%。与2016年相比,铀矿投入同比增加4.0%,稀土、钼、铁、磷、铜、锰、石墨、金、银等矿种投资降幅较大。

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新疆(28.38亿元)、内蒙古(11.52亿元)、云南(7.36亿元)、黑龙江(7.00亿元)、青海(6.41亿元)。

实施项目6428项次,同比减少19.1%,其中,新开2474项次,续作3954项次。完成钻探工作量694万米,同比减少32.7%。完成钻探工作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新疆(105.12万米)、内蒙古(84万米)、云南(54.02万米)、山东(39.40万米)、贵州(36.06万米)。

(二)基础地质调查。

投入资金34.46亿元,同比减少1.2%。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23.28亿元,占67.6%,同比减少1.2%;地方财政11.03亿元,占32.0%,同比增加13.0%;社会资金0.15亿元,占0.4%,同比减少11.8%。

资金投向:区域地质调查9.86亿元,区域地球物理调查2.61亿元,区域地球化学调查5.07亿元,遥感地质调查1.33亿元,矿产远景调查10.54亿元,海洋地质调查2.43亿元,其他2.62亿元。

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新疆(5.55亿元)、内蒙古(3.06亿元)、西藏(2.48亿元)、云南(2.32亿元)、广西(1.95亿元)。

实施项目1109项次,同比减少3.1%,其中,新开510项次,续作599项次。

(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投入资金24.63亿元,同比减少2.1%。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9.41亿元,占38.2%,同比减少3.8%;地方财政13.65亿元,占55.4%,同比增加1.3%;社会资金1.57亿元,占6.4%,同比减少16.9%。

资金投向:水文地质调查8.05亿元,环境地质调查9.19亿元,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4.56亿元,地热资源调查等其他工作2.84亿元。

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河北(2.85亿元)、山东(1.73亿元)、新疆(1.70亿元)、江苏(1.49亿元)、湖南(1.48亿元)。

实施项目1138项次,同比增加6.7%,其中,新开873项次,续作265项次。

(四)地质科技。

投入资金15.47亿元,同比增加9.0%。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3.13亿元,占20.2%,同比减少1.3%;地方财政6.22亿元,占40.2%,同比增加10.1%;社会资金6.12亿元,占39.6%,同比增加14.0%。

资金投向:地质科学研究6.11亿元,技术方法创新1.92亿元,各类报告编写7.44亿元。

实施项目2379项次,同比增加10.9%,其中,新开1898项次,续作481项次。

(五)地质资料服务及信息化。

投入资金3.19亿元,主要是中央财政投入,同比减少0.9%。

 

二、主要工作进展

(一)探矿权设置情况。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21235个,较2016年末减少17.0%;登记勘查面积36.33万平方千米,较2016年末减少20.8%。

——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探矿权数量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新疆(3342个)、内蒙古(2971个)、云南(1351个)、江西(1797个)和四川(1282个), 5省(区)探矿权总数占全国的50.6%。

——从矿种分布看:主要集中在34个重要矿种,其探矿权共计17656个,占总数的83.2%。探矿权数量最多的5个矿种分别是:金矿(4895个)、铜矿(3841个)、铅锌矿(2246个)、铁矿(1842个)和煤炭(1302个),5个矿种探矿权数量占全国的66.6%。

——从矿类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金属矿,其中有色金属探矿权数量8445个,占全国总数的39.8%;贵金属探矿权5514个,占全国总数的26.0%;黑色金属探矿权2389个,占全国总数的11.3%;能源矿产探矿权2114个,占全国总数的10.0%;非金属矿产探矿权2597个,占全国总数的12.3%。

2017年全国共出让非油气探矿权737个,同比下降36.7%;出让面积17411.44平方千米,同比下降36.6%;出让合同金额20.06亿元,同比下降81.7%。招拍挂217个,招拍挂出让合同金额10.64亿元。财政全额出资勘查的探矿权数415个。

(二)矿产勘查。

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09处,其中,大型37处,中型29处,小型43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列的矿种分别是:金(17处)、石墨(11处)、煤(8处)、铅锌(5处)、铁(4处)、银(4处)、磷矿(4处)。

全国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485处,其中预查39处,普查127处、详查207处、勘探112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种分别是:铅锌(64处)、金(56处)、煤(38处)、银(27处)、铁(25处)。

主要矿种新增资源(333及以上)煤186亿吨,铁矿石0.6亿吨,铜104万吨,锰矿石982万吨,铝土矿石0.67亿吨,铅锌287万吨,镍28万吨,金112吨,银1741吨,磷矿石4496万吨,石墨5725万吨。

1.煤炭

新发现矿产地8处(大型7处、小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38处(预查5处、普查8处、详查9处、勘探16处)。

新疆哈密市三道岭南勘查区新增101亿吨,巴里坤县三塘湖库木苏四号井田新增15亿吨;内蒙古东胜煤田纳林河矿区嘎鲁图井田新增13亿吨;陕西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防虏寨勘查区新增8亿吨。

2.铁矿

新发现矿产地4处(均为小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25处(预查1处、普查10处、详查9处、勘探5处)。

青海格尔木市茫崖河东地区新增0.6亿吨。

3.铜矿

新发现矿产地1处(小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22处(预查1处、普查3处、详查10处、勘探8处)。

江西九江市柴桑区铁路坎矿区新增铜61万吨,同时伴生银1166吨、锌40万吨、铅8万吨。

4.铅锌矿

新发现矿产地5处(中型1处、小型4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64处(预查2处、普查15处、详查23处、勘探24处)。

云南马关县万龙山矿区新增锌115万吨;陕西省旬阳县郭家岭-焦山寨矿区新增锌46万吨,铅11万吨;四川甘洛县高丰矿区新增锌9.53万吨、铅3.93万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布金黑矿区新增锌17万吨、铅9万吨、银448吨;新疆和田县赤谷一带新增铅9.34万吨、锌3.38万吨。

5.铝土矿

新发现矿产地3处(大型2处、中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6处(普查2处、详查3处、勘探1处)。

贵州务川县大竹园南段铝土矿新增2606万吨;山西乡宁县东庄-郭元一带新增1997万吨,汾西县下反里矿区新增679万吨;河南渑池县雁岭矿区新增1187万吨。

6.钨矿

新发现矿产地1处(小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12处(预查1处、普查3处、详查7处、勘探1处)。

江西武宁县东坪矿区新增21万吨。

7.锡矿

新发现矿产地2处(均为小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4处(预查1、普查1处、详查2处)。

四川巴塘县措莫隆锡矿新增1.6万吨。

8.锰矿

新发现矿产地1处(小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6处(普查3处、详查2处、勘探1处)。

广西忻城县马泗矿区新增484万吨。

9.镍矿

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1处(勘探)。

新疆若羌县北山地区坡北新增镍28万吨。

10.锑矿

新发现矿产地1处(小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6处(预查处、普查4处、详查1处、勘探1处)。

云南广南县木利矿区新增锑13万吨。

11.金矿

新发现矿产地17处(中型6处、小型1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56处(预查2处、普查18处、详查26处、勘探10处)。

云南鹤庆县北衙金矿新增14吨;贵州贞丰县者相二金矿新增13吨;山东烟台市牟平区邓格庄矿区深部及外围新增10吨;陕西潼关县麻峪口—蒿岔峪柿树园地区新增7吨。

12.银矿

新发现矿产地4处(大型1处、中型2处、小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27处(预查2处、普查2处、详查12处、勘探11处)。

河南灵宝市董家埝一带新增1027吨。

13.稀有、稀土、稀散矿产

新发现矿产地4处(大型3处、中型1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21处(预查3处、普查4处、详查12处、勘探2处)。

湖南临武县杉木溪矿区新增铷(Rb2O)1.65万吨;广西平南县大洲矿区新增钇族氧化物98万吨,累计查明144万吨;四川康定县甲基卡海子北勘查区新增锂(Li2O)5.8万吨;江西九江县铁路坎矿区新增碲1021吨、铊996吨、锗475吨、镉3164吨、镓1189吨、铟11吨。

14.磷矿

新发现矿产地4处(大型2处、中型2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19处(预查2处、普查7处、详查3处、勘探7处)。

四川洪雅县海子河矿区新增磷矿3644万吨。

15.石墨

新发现矿产地11处(大型6处、中型3处、小型2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14处(预查5处、普查2处、详查5处、勘探2处)。

黑龙江林口县西北楞勘查区新增1757万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上石门地区新增914万吨;辽宁辽阳县马沟区新增674万吨;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三大湾勘查区新增261万吨。

16.其他矿产

河北宁晋县段家庄勘查区新增石盐29亿吨;辽宁海城市老光山矿区新增菱镁矿8000万吨;云南盈江县大石坡地区新增红柱石6152万吨;江西于都县坳脑勘查区新增萤石矿359万吨。

(三)基础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9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到41.6%;1:2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完成1:5万重力测量0.4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物探39万测线千米。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1:5万地球化学调查0.5万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1万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8.5万平方千米。在集中连片特困区,圈定绿色富硒土地1084万亩,指导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支撑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800万亩,使1500万贫苦群众受益,助力支撑150万人脱贫。

矿产地质调查。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16.8万平方千米,圈定找矿靶区450处。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全面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和资源环境图集,完成锦西、乐东等7个图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编制海岸带专题调查成果报告,完成海岸带重大工程地质调查报告,为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地学理论创新等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支撑。

(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3.9万平方千米。基本建成由2万个监测点组成的全国地下水监测工程。在乌蒙山区、沂蒙山区、陕甘宁、滇黔桂地区以及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实施探采结合井170余眼,解决当地近20万人饮水困难。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找到富锂、富锶天然矿泉水,为当地政府打造特色矿泉水产业提供支撑。在乌蒙山绥江钻获地热水,6项指标达到医疗热矿水水质要求,为当地发展特色旅游业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地质调查。完成1:5万环境地质调查4.3万平方千米。开展雄安新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编制《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大西安城市地质调查与应用服务总体实施方案》等。《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城市地质调查规范》出台,全国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发布,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驶入快车道。

地质灾害调查。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1.6万平方千米。支撑31个省(市、区)基本建成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形成陕北镇安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编制全国及14个集中连片扶贫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全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016起,避免人员伤亡3986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开展四川茂县特大滑坡、贵州纳雍大型崩塌等突出事件应急处置。

(五)地质科技。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首次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创造持续产气60天、产气总量30.9万立方米两项世界纪录,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创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和“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提出“地层流体抽取法”小幅降压技术,成功研发储层改造增产、天然气水合物二次生成预防、防砂排砂等三项关键开采测试技术;构建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环境监测体系。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填补了国内外深部找矿预测理论的空白,首次提出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概念,构建了我国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研发了4项深部找矿关键技术,创建了适合矿区复杂条件下深部找矿的技术体系,突破2000米找矿技术瓶颈,探获大中型矿床125个,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确定鞍山存在长期连续(38—29亿年)太古宙地壳演化,在全球独一无二。首次确定华北克拉通存在太古宙多期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在华北克拉通首次划分出三个古陆块(>26亿年);确定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具有重要构造指示意义的孔兹岩系主体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系统揭示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矿(BIF)的形成时代和发育规律。提出陆壳巨量增生与大量BIF形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新认识,并据此提供了铁矿勘查远景区。

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松科2井)三项技术破世界纪录。克服了井底超高温、沉积岩地层超长时间裸眼等难题,钻深超越设计的6400米目标。松科2井钻进过程中突破了311毫米口径同径取芯技术在深部地层连续取芯1650.51米(深度2863.23—4513.74米)、311毫米口径同径取芯单回次取芯长度超30米、216毫米口径长钻程取芯技术在井深超4900米时单回次取芯长度超40米等三项世界纪录。

“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取得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首次获取南极调查区17000平方千米的海底高精度地形地貌实测数据,精细刻画了调查区海底地形变化;首次获取规则测网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数据和沉积物岩心样品;利用自主研发的地温梯度测量系统首次获取南极海域地热流数据;积累大量的风浪流等南大洋气象资料和航海资料;开启多船联合、多站联合、海陆联合的南极科考新模式。

基于智能互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用。研发基于信息化的基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体系,解决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少、监测精度低、预警分析难、信息动态更新难等问题。构建定量化、低成本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实现数据智能采集、分析、管理、服务和联动更新一体化,研究成果为基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六)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成效显著。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提供地质资料到馆服务3.86万人次,提供资料利用服务437.72万件次;地质资料网络服务量快速增长,地质资料网站服务浏览达607万人次,是2016年网站服务浏览量的3倍。全国地质资料馆及四川、甘肃等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积极响应,主动服务;河北省地质资料馆积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地质资料专题服务;上海、山东等省(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主动为重大工程建设及城市规划提供地质资料专题服务。

地质资料馆藏资源持续增长。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年共接收成果地质资料1.52万种,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7545种。截至2017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果地质资料馆藏总量共50.45万种,较去年增长2.4%。实物中心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等26个省馆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工作,共接收岩心35.18万米,标本8333块,岩屑1.12万袋,光薄片5万片,样品12.55万袋(瓶)。

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地质云1.0”正式发布并上线服务,解决了“数据孤岛”与“信息烟囱”等老大难问题,实现国家层面十大类75个地质调查数据库、八大类2382个地学信息产品、部分软件系统及计算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实现分布式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创新、地质调查业务系统整合协同应用创新、地质调查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分级共享机制创新,探索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

 

来源:自然资源部


关于我们

       我们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最专业的国情知识互动社区。与你一起分享中国的基本情况。
       我们用知识为中国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