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弥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短板,促进规划重点目标指标实现的原则,《规划》从提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服务、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地震风险认知和研发防震减灾关键技术等方面,设置了4个重点工程项目。
(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是减轻和应对灾害的有效手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目前,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技术在日本等多地震的国家和地区得到较好的应用。地震预警是利用震中附近密集的地震台网,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快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规律,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发布警告信息,为公众紧急避险、高铁、核电等重大工程紧急处置提供支持,为震灾后科学高效调配救灾力量,最大限度挽救生命提供服务。
本工程已于2015年6月通过国家立项批复。主要内容是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功能,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服务。通过工程建设,推动形成地震预警体系,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系,促进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该工程是一项重大的防震减灾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具体举措。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新建民居时采取抗震措施,对已有未设防的民居进行加固改造,进而提高民居的抗震能力。我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自2006年开始试点,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效益。新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经历了50多次6级左右地震的考验,基本实现零死亡。在汶川、芦山、岷县漳县等地震中,农村抗震安居房无一倒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在我国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本工程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移民搬迁等涉农资源,重点对1800多万户农居进行抗震加固或新建。这将有力扭转我国农村民居设防薄弱的状况,改变“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局面。
(三)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项目。防震减灾基础设施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项目主要通过地震观测系统升级扩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本项目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建全覆盖我国陆域和海域地震观测系统,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大幅度提升我国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为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供支撑,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防震减灾工作服务与成效,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和地震灾害损失。
(四)防震减灾基础探查与科技创新项目。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在特定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环境中。必须要科学探查地震孕育发生的过程,认知地震灾害风险,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切实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该项目一方面是通过活动断层探测、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和地震科学台阵观测等基础性工作,查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深化对地震孕育和地震风险的科学认识,形成地震区划图等重要成果,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地震科技前沿,围绕防震减灾核心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攻关,进一步研究防震减灾的新技术、新手段,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撑防震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