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注和敬业终能迎来“幸运”——山东省淄博市脱贫典型杨玉坤

每天早上五六点山东省原山林场的杨师傅就起来了,烧水、吃早饭,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刻墓碑。一块墓碑上大大小小100多个字,杨师傅一年下来能刻两百多块。

“叮叮当当”,石刻的工作一笔一划来不得半点马虎, 否则就前功尽弃。而这样需要谨慎和专注的工作在杨师傅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年,而且“喜欢得很”。

“那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

杨师傅全名杨玉坤,1962年出生,21岁还在林场做临时工的时候,由于测量侧柏林母树高度时不慎触到11万伏的高压电,“身体一下就坏死了”。

“医院的大夫说,你哪也别去了,你上北京,你上外国,去哪都治不了了。”年纪轻轻的杨玉坤就这样被命运判了“无期徒刑”,从此只能拄着拐杖,成为了一名残疾人。

“那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对于兄弟姐妹众多的杨玉坤来说,这种打击不仅是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困境。

杨玉坤家里兄弟姐妹六个,而他是老二,和大哥一起承担着家里的生活负担,他受伤之后,弟弟妹妹都只能辍学打工,“家里困难得很”。

好在林场里主动安排他继续在原山干临时工:门卫。不管怎么说,这总算是个落脚的地方,而且一个月还有六十块钱的收入。

“这个活儿倒是挺适合我”

时光流转,1997年林场的一个决定让杨玉坤的生命有了一丝新的希望。

“我们的林区靠近城区,过去林场周边有好多老百姓的坟,我们当地的习惯,比如说清明节、过年,还有一些其他的节日都是要祭祀祖先上坟烧纸,那就很容易引起火灾。为了彻底消除林区火灾隐患,场里决定筹建常青林公墓,一个是在管理上比较统一,再一个就是烧纸什么的有集中的焚烧炉,这样有不会烧到林子”,原山林场的另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道。

公墓筹建起来,林场又专门请了一名当地有名的石刻匠给刻墓碑。不忙的时候,杨玉坤就坐在石刻师傅身边看。他当时心里就想:自己的腿脚虽然不方便,但是手臂却较灵活,也有股子力气,这个活儿倒是挺适合我。

报备林场领导,得到支持后,杨玉坤就开始了石刻技术的学习。“那时候早也练,晚也练,十个手指头不知道被自己砸伤了多少次。”三个月后,杨玉坤出师了。从此,他便成为了林场专门的石刻师傅。收入也从门卫的60元每个月涨到了600元每个月。

“中国传统讲究入土为安,不仅要按时刻出来,而且还得必须能让死者家人满意,丝毫马虎不得。没有办法,只能是白天黑夜地加班加点。有时累得实在受不了了,眼睛也瞪不起来了,衣服也顾不上不脱,倒下呼呼就睡,半夜睡醒了起来接着刻。就这样,我没有因为自己耽误一块墓碑的安置,没有让死者家属对常青林山庄有一丁点不满,很多人在坟前做完了公事,都专门跑到办公室对我们表示感谢!”杨师傅不仅找到了自己适合干的活儿,还把这份活儿干出了属于自己的骄傲。

“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又这么干了十多年,敬业和专注的杨师傅似乎开始迎来自己的“幸运”。

2007年底的一天,原山林场政工科的同志突然通知他,要给他办理就业手续,让他享受正式工的各种待遇,工资也往上提了一大截。到2017年,杨师傅的月固定工资已经达到了4000元,加上其他福利,年收入达到了6.65万元。从2012年10月的2.25万元算起,杨师傅5年间的工资增长了近3倍。

“这个收入在山东淄博市算很高的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原山林场的关怀照顾,作为一个残疾人,杨玉坤实现了他的“脱贫致富”。

“孙书记经常说,原山林场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作为原山人,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去生活。”杨师傅谈及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知足而感恩。

正如杨玉坤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攻坚政策的出台以及原山林场城市绿化、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大发展,杨玉坤的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而像杨玉坤这样的残疾人,原山林场还有52个。也正因为此,在2011年,中国肢残人协会对原山集团锐意改革、奉献社会的精神予以表彰,确定原山集团为全国首个“自强创业示范基地” 。

今年的杨师傅55岁,由于腿脚原因始终没有成家。他的收入除了一部分用于生活,一部分想攒着退休后旅游,还有一部分用于捐献给爱心原山团队做慈善。独身的杨师傅,现在养了鱼,还养了只狗,聊以慰藉。

据说,前不久杨玉坤又享受到了国家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委联合出台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政策,在全场第一个拿到了新房的钥匙,享受到了宽敞明亮、当地环境最好的楼房。

“现在有了新房子,想把房子收拾好,然后还是想找个老伴。”杨师傅的人生又有了新盼头。(文 / 祝颖丽)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