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丝路花雨》已经第三版了,加入了很多声、光、电现代技术。您怎样看待现代技术在传统舞蹈中的作用?
A:现代技术用好了当然锦上添花。不过,舞蹈本体的东西绝对不能丢。《丝路花雨》能够成功,在于剧本本身,更重要的还是它的风格。那种独特性是任何东西不能取代的。不过,传统加今天的东西如果能很好融合起来,既不失本色,又有新的演绎,这当然极好了。它需要做很多功课。
Q:除了教学、研讨会,您还在高校做了一系列讲座。
A: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军艺(解放军艺术学院)这几个大学,我做敦煌舞的讲座大概有七八年了,去年讲了五六场。最大的感受,首先我就是敦煌文化的传播者,而且美的东西绝对可以传递。常常我在上面边说边示范,好几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在下面边听边比划,那种投入、欢喜真的让我很有触动。传承,在那一刻得到了多么好地诠释啊!
讲座现场照
Q:您以前曾说敦煌舞领域的研究者、表演者都比较少,现在情况有改观么?
A:有改变。表演者方面,自从11年我们开始在本科推广敦煌舞,现在学生在量上增加了,而且质也还不错。但研究者方面相对不太乐观,现在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这些实践者,很多理论方面都受益于一些老专家学者,他们的学术著作跟敦煌壁画尤其乐舞方面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不过,他们现在都差不多八九十岁了,后续的力量还是有些不足。
Q:舞者们现在的表演机会多么?赴国外演出情况如何?
A:虽然在学校的情况有所改变,但从圈里看,敦煌舞的关注度、认可度和平台,还是远远不够。很多演出中并没有囊括敦煌舞,国外的机会也没有原来多。可能社会在变化,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选择也越来越丰富,很多机会就这么被分散掉了。但在一些重要的海外演出中,《丝路花雨》仍然是代表国家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Q:用一个词描绘您的2017吧。
A:砥砺前行吧!做一个踏踏实实的敦煌文化传播者。
敦煌文化的传播者史敏
Q:新的一年,有没有给自己定个计划?
A:想做两件事情。一是把男版伎乐天的教材出一本专著,像女版那样。我希望它可以体现我教学、科研的成果,能达到一定艺术水准,而不是简单和凑活。二是再创作一部戏,题材没想好,但它应该是我多年敦煌舞研究的浓缩、提炼和综合呈现。
Q:敦煌舞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欢。能否给他们一些看懂这门艺术的入门提示?
A: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个观众心中都有杆秤,你做的好自然接近他的审美。像陈晓旭版的林黛玉,没有宣传,但就是经典。舞蹈方面像杨丽萍,将一种艺术追求到极致,符合甚至超出观众的期望,不用说他们也自然接受。我觉得不用去过度迎合时代潮流,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最饱满的状态将所演绎的形象呈现好,观众是可以感知并接受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嘛!要从艺术中找到自己。尊重观众,对艺术心存敬畏,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科技、营销、宣传等等,虽然不可忽视,但不是主要的。根本还是艺术的质,做到一个极致时,加上外部手段的辅助,你才能发光,为观众所真正认可。
Q:当今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审美?
A:只有两个字——纯粹。
敦煌舞大师史敏
(编者注:“荷花奖”评奖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自1997年创建以来已成为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
记者:李芳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