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接续历史滋养 增添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18-09-06 16:16: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仁德 毛倩 陈储德 毛幼平 范红娟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大量历史文物和遗迹遗存,佐证忠县是忠文化重要发祥地

忠州博物馆

大江奔流有水辅生,青山绿水依之所靠。自古以来,人类总是选择依山傍水之地繁衍生息。

长江流经境内88公里的忠县,地灵而人杰,人杰因地灵。让我们通过忠县这个全国文物大县的文物、遗迹遗存,去感受这座临江古城的发达过往与历史沉淀。

文物承载历史。2018年建成的忠州博物馆,是重庆区县中最大的博物馆。这里有着已经发掘出来的2万多件馆藏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33件、三级文物464件。馆内展陈有刘宋“两铢”“永光”“景和”铜钱,战国夔凤纹青铜镜、汉铜鸠杖首等珍贵文物。

馆藏文物

忠县遗迹遗存数量多分量重。

“山城蜿蜒傍山起,大江环抱山之址。飞阁危楼层垒然,人家都在烟雾里。”这是清朝进士王尔鉴在《登忠州城远眺》中对忠州古城的描述。

修建三峡水库时,忠县这座古城因半淹而向后迁建。王尔鉴早已作古,忠州老街的东坡路、苏家梯子虽然沧桑,却依然健在。

在忠州老城东坡路老街中间的古城门旁,有块“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牌子。相传这里就是古代巴国大将军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站在古城楼上,可见大府邸、孙家院子、潘牌路、苏家梯子等古迹。

忠县白公祠

忠县白公祠位于县城西山,系明崇祯三年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而建的祠庙。公元818年,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他在忠州为官时,忠国事,劳民事,劝农生产,鼓励农桑,身先躬行,省事宽刑,怜老爱子,开山修路,植树种花,与民同苦乐,写下了百多首诗词。

秦家上祠堂位于洋渡镇上祠村,是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的祖籍地,为重庆市一级保护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秦良玉故居,在县城之西的护国村,沿着鸣玉溪逆行数公里即达。

位于忠县洋渡镇的明代冶锌遗址,是500多年前古代忠州工业发达的见证。2013年6月至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对忠县洋渡冶锌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座保存完好的冶锌炉。

我国已确认的古代炼锌遗址有36处。位于忠县洋渡镇的冶锌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40至60米,埋藏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乃至全国所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最清晰的明代冶锌炉。

位于县城北6公里处㽏井河的中坝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140米,总面积5万平方米,它是忠州早期人类活动的一处重要遗址,被誉为“大地史书”。中坝遗址文化层多达78层,年代从距今约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朝、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基本上没有大的缺环,其文化信息的蕴含量难以估量,是峡江地区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是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中坝遗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生产遗址。特别是其中陶器煮盐遗迹世所罕见,为我国先秦时期盐业生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98年,中坝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掘为认识和把握重庆三峡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以及建立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学者指出,重庆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应命名为“中坝文化”。

模拟制盐场景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忠县丰富的盐资源,大量的盐岩溶解后成为盐泉,从岩缝中流出。㽏井、涂井等溪河边分布着众多盐泉。历史上忠县制盐场景恢弘壮观。忠县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证实的最早的盐业生产作坊遗址。

从文献记载看,忠县从汉代到现代的1962年,一直没有中断过盐业生产。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临江县(今重庆忠县)有盐官,在监(今㽏井)、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中记载:“江水又东,径临江县南,王莽之监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清道光版《忠州直吏志》记载忠县涂井、㽏井两盐厂有盐井34眼,分别取名上沙井、杨井、古市井、箭尾井等等。至清同治年间,以上34眼井仍存,以后部分盐井时开时闭,直至1962年4月全部关闭停产。

据忠县文物局统计,忠县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0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忠州博物馆展厅一角

<  1  2  3  4  >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