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先生
也许什么都经历了,眼神才愈发如少女般纯净柔和。
敦煌与艺术设计,黄沙与蓝天……谈到这些,“少女”清澈的双眸又迸发出热忱与执着。
作为敦煌艺术、传统文化的“铁粉儿”,在过往的岁月中,“少女”都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渗透着“敦煌的东西”,即民族的、传统的文脉和元素。
她,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先生。
这位年逾八旬的“敦煌少女”,喜欢在闲暇时分寻找“幸运草”。植物学中发现此草的概率为十万分之一,而常沙娜遇到的机率要高得多。
她认为自己的人生的确是幸运的:有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父亲常书鸿先生,有千年敦煌石窟艺术的哺育熏陶,有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点拨指导,有中央工艺美院的历练驰骋……
苦乐荣辱、悲欢离合,八十余载跌宕多彩的人生故事,在常沙娜口中,风轻云淡、娓娓道来。
常沙娜先生
明明是河流,冥冥中却与沙漠有缘
“在阿维尼翁桥上,我们跳啊跳,
在阿维尼翁桥上,我们跳圆圈舞。
英俊的小伙子啊,
请你绕一圈,也请他绕一圈……”
这首含情脉脉的法国儿歌,常沙娜至今还会哼上几句,因为她的童年时光就在那里度过。
1927年,常书鸿从家乡杭州只身赴法国,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次年,妻子陈芝秀赴里昂陪伴。1931年,二人爱情的结晶呱呱坠地。
取名字乃是大事。常书鸿与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一番商量:哺育里昂的两条河,一条叫“Le Saone”,一条叫“Le Rhone”。如果是男孩,就用阳性的Rhone;如果是女孩,就用阴性的Saone。“沙娜”便根据Saone音译而来。
常沙娜在法国里昂
1932年夏天,常书鸿从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他参加了里昂全市油画家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以一副《梳妆少女》摘得桂冠,顺利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不久他的妻女也随之迁到巴黎。
在浪漫之都巴黎,常沙娜上了托儿所、幼儿园。
那个城市,处处弥漫着爱情。连常沙娜学的儿歌,也都含情脉脉。如今几十年过去,常沙娜还能时不时哼上几句法文儿歌,可见童年的烙印多么深刻。
那个城市,处处渗透着艺术。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常书鸿于1934年创作了油画《画家家庭》。常沙娜曾这样解读自己父亲的画作:“考究的蓝绿色调,细腻的笔法,真切地描绘出静谧祥和的家庭气氛。画中突出了妈妈穿着中式旗袍的东方妇女形象,也表现了爸爸自己作为成功的青年画家手握画具、踌躇满志的神情;而倚在妈妈怀抱中的我,受宠之态更被满怀爱意的爸爸画得惟妙惟肖。”
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法兰西,常沙娜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她的名字“沙娜”,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她与这方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也正是这个名字,似乎又在冥冥之中隐喻着与沙漠的某种缘分。正是这种缘分,促使常沙娜与父亲离开法国,返回遥远的东方,走进无垠的戈壁沙漠,走进神奇的敦煌石窟。
常沙娜在里昂一家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