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全国处处划龙舟唯秭归不同

发布时间:2019-06-05 08:42:5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单榕
分享到:
20K

旧习新意,女儿端午回娘家

1、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

女儿在端午节这天必须回到娘家,这是屈乡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之一“女儿归宁”,也就是父母将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节。在秭归的民间,有“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之说,就是说,在民间,端午节甚至比春节还隆重,这天,已婚女子要带着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见父母。

当地的一首民歌唱出了女儿回娘家的情形:“姑娘回娘家,双角像杨叉,三步并做两步走,喜鹊叫喳喳。进门一扑趴,叫声爹和妈,娘问女儿吃点儿啥,糯米打糍粑”。

这一天,女儿娘家的父母要准备好酒菜,邀请来亲朋好友,在吃喝玩乐中度过一天的快乐时光;晚上,或一家做东,或几家联合,请来舞狮队等艺人,在宽阔的稻场上点起篝火,邀请众乡亲一起举办“篝火晚会”:舞狮子、闹龙灯、打薅草锣鼓、跳建东花鼓舞,你方唱罢我登场,“尽兴尽情过端阳,一夜玩到大天光”,以乐代睡,一闹大半夜,甚至彻夜不眠。

2、回家不空手带礼有讲究

当然,回娘家是不能空手的,送的礼物及对象也颇有讲究。一般回娘家前,在节前,女子都要考虑着备一份丰厚的礼品,礼品主要是食品、日用品等。至于礼品丰厚与否,随各家经济状况而定。

女儿送给娘家的礼物一般是粽子数十个,酒、肉数量不限,蒲扇若干把,数量以出嫁女娘家人口为准;娘家如有还有未出嫁的姊妹,还需要配上折扇甚至绸扇;如果娘家在不习惯吃粽子的外地,则需将粽子改为包子。婚后的第一个节日,是必定要丰厚的,岳母也得准备一套新衣服回赠女婿。已结婚多年的夫妻回娘家去,至少是一把扇,一斤肉,一斤面条和一些粽子或包子。

现在,礼品早已提档升级,不再用扇、肉、面了,代之而来的是成盒的皮蛋,成对的名酒及粽子等其它礼物。订亲而未婚的男子要到未来的岳父母家送彩礼,时间一般始于夏历五月初一,止于五月初四日,而各地均以初四为重。因方言“四”与“喜”谐音所致,而“五”则与“无”谐音,遭忌讳。

姑娘的父母,也要提前准备好团圆饭,饭的丰盛程度,与春节的团圆饭不相上下。饭席上,雄黄酒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全部喝完,要把其中一部分雄黄酒抹在孙辈的额头上,用以祛毒。

3、归宁添新意三情其中现

至于女子端午回娘家的原因,相传是为了 “躲午”,出嫁的女子这一天回娘家,可以免灾病。因为在民间,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有很多事需要避忌,因此父母要接女儿回家过躲避“恶日”。

从目前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可以证明,这一风俗大约在宋代就已经形成。在陆游的《丰岁》一诗中就有关于女子回娘家的描述:“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嘉靖隆庆志》中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就是说要把已经出嫁的女儿召回娘家来过节;在史料《滦州志》记载得更为详细:“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表明女儿回娘家是为了“躲端午”。

不过,也有秭归民俗文化专家认为,女子回娘家其实与地理和气候有关。根据秭归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端午节前后是农村人的农闲时光,因此,人们就利用这一空闲,将女儿接回来团圆。

除了“躲端午”以外,女儿归宁其实还有其他的含义。端午前后,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此时,将其接回,用刚收获的新面蒸成馒头来招待女儿女婿及外孙,以展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而这一天乡邻齐聚稻场娱乐,其中则流露出和睦朴实的乡情。

不过,人们近年以来,已将女儿归宁与祭拜屈原结合起来,为女儿归宁增添了另外一种情感——民族情感。家住秭归县屈原镇仙女坪村的谭国政老人介绍,等饭菜摆在桌子上以后,家人中辈份相同的人站成一排,按照辈份的高低站成几列,面南而立。由辈份最高的人先为屈原上香焚纸,带领家人祭拜屈原,然后才祭拜自己的列祖列宗。而祭拜屈原时,所有人一定要面朝南方,因为屈原投身的汨罗江位于湖北的南部。

亲情、乡情,外加民族情感,可能才是这一习俗的精神所在。

<  1  2  3  4  5  6  7  8  9  >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